星期一

孩子究竟應該何時來加拿大上學?

資訊來源 : GLOBAL CHINESE PRESS

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是眾多移民朋友選擇移民加拿大的一大初衷。不過,對於孩子究竟應該何時來加拿大上學讀書,則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

對這個問題,新移民們普遍存在著非常矛盾複雜的心理,腦子裡翻來復去地盤算著:是小學階段或更早的幼年時期來溫哥華,以便學得一口地道流利的英文,為完全融入加拿大社會奠定基礎;還是在家鄉的氛圍中多熏陶幾年,把中文和其他基礎知識學紮實了,再來領略西方教育的精粹?

帶著同樣的問題,我們接觸了大溫哥華的幾個移民家庭,聽他們講述自己的煩惱與困惑;也採訪了本地的教育行家,聽取其對這個問題的見解。

中國教育重負不堪

家住本拿比的楊太太有個活潑可愛的女兒叫 琳娜,在中國即將升入小學3年級。提起女兒繁重的學習負擔,既心疼又無奈。她講,都說中國大陸基礎教育好,這可是要付出很高代價的。為了孩子上學的事兒,家里人跑關係跑斷了腿,贊助費沒少花,好不容易擠進了杭州最好的小學,這才只是千辛萬苦的開始。

自打孩子上學那天起,家裡幫忙照看孩子的外公、外婆就多了一份艱鉅的任務——每天陪著寫作業。才小學1年級,每天的數學速算習題就有7、8頁,還有語文課的《每日寫話》,每天都得寫起碼一頁的日記。才1年級的孩子,認得多少字,能有多少寫的呢?女兒好歹把日常瑣事記錄下來,寫成了一篇篇文字,可是別的孩子,寫的都是讀《紅樓夢》、《水滸傳》心得一類“覺悟甚高”的佳作,得到了老師的嘉許,被貼在牆報上作為範文,還獲得了小紅花,這便給女兒和外祖父母陡增了壓力;更不用說還有練琴、學畫、加修奧數等各種門類的課外學習任務了。那些奧數題,需要運用古怪的思維方式去解答,經常折騰得祖孫3人到晚上11點多才能睡覺,有時候外公外婆還會為如何解算奧數題吵架呢。

楊太太說,聽人介紹,加拿大的教育氛圍相對寬鬆,有利於孩子心理健康成長,將來孩子一定要過來上學。不過小學階段還是在中國學完,一是覺得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得來的名校學位就這麼放棄了太可惜;二來希望打下紮實的中文基礎;三呢,則是不想因為過來得太早,與那些中國國內孩子相比,少學了很多學術類的知識。

要學地道英文就得趁早

王先生從深圳移民來溫哥華已經幾年了,9歲的兒子Henry留在深圳上學,也是擠破腦袋進入了當地最好的小學。 Henry是個愛學習肯下苦功的孩子,除了學校的各項作業,奧數、鋼琴、各種學科比賽,已經把每天的日程安排得滿滿的了。

今年元旦當天深夜12點,王先生打越洋電話回去問候新年好,電話那頭的兒子報告說還在做功課,這可把王先生心疼壞了。兒子倒是有很清醒的認識,對爸爸說,學習不能放鬆,要是成績差了,會挨老師訓,被同學看不起,受別人欺負。

王先生已打定主意,要讓兒子盡快來加拿大上學。他認為,孩子在中國國內學到3、4年級,中文已經有了不錯的底子了。為了讓孩子有個更好的前途,必須趁年紀小給他提供環境和條件,掌握好地道標準的英語,最好是使得英文成為其第一語言。

“來加拿大溫哥華上學不是為了討得一身輕鬆”,王先生心裡很清楚:說加拿大學習輕鬆,完全是誤解,這邊小學課程看似不難,但已加入了很多研究性的課題項目,旨在鍛煉孩子的獨立思考和動手能力,況且許多家庭也像在中國一樣,課外加補各類科目,至於那些有心要考頂尖大學,或者衝刺美國“長春藤”的學生來說,加拿大中學課程學習的繁重與緊張,與中國國內相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與其等孩子在中國磨蹭到10幾歲再來加國“啃”英文,不如趁年紀小,早做準備。

孩子學習取決於父母

廣東來的吳太認為,父母兩人若是都一心一意在加拿大定居下來,孩子當然是隨著大人在加國讀書好,就怕大人本身拿不定主意,中國、加拿大兩邊跑,連帶著孩子也這邊上上學,那邊讀讀書,結果是兩頭不到岸,最終還是耽誤了孩子。

吳太坦誠,自己在這方面就有慘痛的教訓。當年吳太一家移民獲批,登陸溫哥華,一起來到加國的孩子就在溫哥華上5年級,那時年紀小,學英文敢開口,操著磕磕巴巴、滿是語病的中式英文就大模大樣地與別人溝通,與學校裡本地滿口英文的同學們也沒有什麼隔閡,樣樣都能玩到一起。

可是一年後,吳太兩口子感覺在溫哥華工作難找,生意難做,便決定打道回府,孩子自然也跟著回中國了。回到中國國內的學校,憑著在加拿大1年的學習經歷,孩子在加拿大尚上不了檔次的英文在大陸同學中卻是鶴立雞群,孩子學習上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提升了不少。

一晃又是2年多,為保住自己的楓葉卡,吳太不得不再次回到溫哥華,這回她是打定主意,起碼要呆到換到新的楓葉卡。只是又一次跟過來的孩子可就抓瞎了。 9月份開學,孩子就要進入這邊中學的9年級,面臨的是看起來似乎不可逾越的語言障礙和綜合課程總體上的難度提升。現在,孩子年紀大了,要適應新的環境,結交新的朋友,已經不再容易。暑期的每一天,孩子都在為開學後的日子犯愁,吳太看在心裡,內心充滿愧疚。

“就算保住了楓葉卡,將來何去何從也還是未知數。現時的心情是矛盾又無奈,最擔心的是孩子的正常學習大受影響。”吳太嘆息連連,她並且總結說,以自己的體會,孩子在中國國內完成小學3年級課程後,轉來加拿大讀書,應該是最好的方案。

第二語言10歲是個關鍵

擔任溫哥華Sylvan教育中心主任的簡樂慈(Diana Kan)明確表示,語言學方面的研究和有關調查結果顯示,對第二語言的學習和掌握,10歲左右是個關鍵性的分水嶺。

她說,小孩子在幼兒時期可以毫無困難地學習任何語言,隨著年齡的增長,難度逐漸加大,一般而言,10歲之前,大多數孩子都能順利地掌握第二語言,不但容易上口,而且語音純正。年紀越大,越是到了高年級,語言學習上面臨的挑戰越強。這是因為,到了高年級,語言學習不再是小孩子順其自然的模仿與重現,也不是年紀稍大後有意識地記憶詞彙和語法規則,而是必須超越單純聽與說的基礎層面,在更深更廣的文化層面上去學習帶有西方歷史、風俗、文化等複雜背景的語言藝術。

簡樂慈介紹說,溫哥華中學的英文課,8年級就要開始接觸莎士比亞的作品了。日常的課程安排,都是以小說、詩歌等文學作品作為教材,要求學生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分析作者為何要這樣寫,表達了什麼深層含義,並要聯繫學生個人的實際生活,闡述作品對自己有何啟發和教益。舉個簡單的例子,西方文學作品裡,會有這樣的情節,作品中的人物看見一隻黑貓走過,心情便變得悲切或沉重起來。這是具有暗示性的文學描述,學生必須首先了解,在西方風俗中,黑貓的出現是不吉利的預兆,而這樣的內涵,中學老師會認為同學們都已對這樣的習俗知曉了而不做專門講解。如果是ESL學生,連詞彙句子的字面意思都一知半解,對這一類的內容,就更難以把握了。

英文對文理科都有影響

簡樂慈進一步闡述道,高年級ESL學生,不光在英文課和社會學(Social)上有顯而易見的困難,就算是引以自豪的數理化強項科目,也會遭遇學習障礙。

她說,中國的理科課程內容雖然程度高,但注重記憶公式和機械性的習題重複聯繫,而這邊的教育,則更多地傾向於理解運用。學生不但要用英文解釋解題的步驟,一步步說清楚自己思考的方式和過程,更要與其他同學分工合作,根據課堂所學內容,自行動手,將學到的知識轉化成可實際使用的工具或模型,這就是加拿大學校裡司空見慣的”做項目”(project)的要求。這種動手能力以及從項目醞釀、設計、分工、協作到最後合成整個過程所需的溝通和協調能力,都是中國學生的弱項。

另外,中西教學模式的差異也會讓年紀較大的孩子難以適應。中國的教學,都是老師講,學生聽,安靜聽課、乖乖做功課的,就是好學生,中港台三地均是如此。可是這邊的課堂,不少時候看起來是鬧哄哄的,因為教學主要以課堂討論的形式進行,那些踴躍發表自己意見的,不管他說的對錯與否,哪怕是差了十萬八千里,也受到老師賞識,相反,不出聲的學生,老師會認為其思考能力低,或者是完全不懂、跟不上課堂進度,不幸地是,高年級ESL學生因為一是語言的問題,二是擺脫不了過去在中國定了型的上課模式,不少都屬於“過於安靜”的這一類。

家長本身需要端正態度

簡樂慈指出,自己在溫哥華Sylvan教育中心工作,遇到不少新移民家長帶著孩子來尋求補習。但其中一些人,尤以孩子在高年級階段才移民來加的家長最為典型,都抱著一種不夠正確的想法,他們覺得,自己孩子的英文怎麼能跟本地長大的孩子比得了,當著孩子的面,就說,對英文科不抱很高要求,只要幫忙讓孩子跟得上學校的英文課,好歹通過高中畢業的英文考試就行。

在家長這種態度的影響下,一些新移民中學生也有英文恐懼症,心想反正自己英文不行,就專攻數理化。這都反映出他們對加拿大的教育體系還缺乏了解。其實,英文是終生工具,是今後謀生髮展的基礎,外來移民要把提高英文水平作為一輩子的追求。就算單單為了過考試關,也不是過了中學階段就完事了。舉例來說,學生如果升入卑詩大學(UBC),還是要上必修的英文課,且必須要通過統一的LPI英文水平考試。有的學生,勉強過了中學畢業關,又被大學的LPI考試攔住了,而且連考幾年都過不了,煩惱得很。所以說,家長首先一定要自己對學語言、接受西方文化持開放態度,從而在無形中對孩子有個正面積極的影響。


來源 : GLOBAL CHINESE PRESS